欢迎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公开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公开网 > 信息公开目录 > 教学质量信息 >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信息索引:jw-2015-0109009公开目录:教学质量信息 -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机构:教务处发文字号:

  2012年,是我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年”。在这一年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围绕学校“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学校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于1934年,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含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哲学社科研究中心2个。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 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学校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近14年来,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1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7项,省部级奖励302项,二等奖120项,2012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专利907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58个,其中国审品种59个。被SCI、EI、SSCI收录学术论文6,0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00多部。现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5年来先后在西北、华北等地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3个、示范基地23个、专家大院27个,开辟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建立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成为首批国家新农村研究院的试点单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奥地利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12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有千余名国外专家来校交流、讲学、合作研究;成立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协作网络”、“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合作平台;2006年发起创办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现已在国际农业科技界产生重要影响。学校设有国际学院,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2007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12年年底有来自31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187人。学校是外交部和国务院港澳办授予一定外事审批权单位,也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重要签约单位,每年选派200余名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出国深造。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传统,遵循“诚朴勇毅”的校训,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本科教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品德,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农林学科发展急需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领导者。

  (二)专业设置与在校生规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林院校。有23个学院(系、所、部),涵盖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门类。有本科专业61个,其中农学类专业14个,文学类专业1个,艺术学类专业1个,理学类专业7个,工学类专业26个,经济学类专业4个,管理学类专业6个,法学类专业2个。截至2012年12月,全日制本科生在校人数21,963人,占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总数的75.39%。

  (三)招生与生源质量

  2012年有5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普通文史类专业6个,普通理工类专业50个,职教师资类专业2个,艺术类专业1个。实际录取本科生5,491人,其中少数民族预科生82人,整体志愿率达到100%。

  2012年,学校着力提高本科生生源质量,探索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模式。通过创新招生宣传形式,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有效吸进优秀生源。在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最低分及录取平均分等指标较2011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理工类平均分高出一本录取控制分数线34.5分,文史类平均分高出一本录取控制分数线19.5分。2012年所录取新生中有党员29人,有优秀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396人。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以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管理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汇聚优秀人才。截止2012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工4,540人,教师岗位有2044人,其中教学为主型教师618人,教学科研型教师1,040人,科研型教师274人,推广型教师112人。外聘教师4人,生师比为17.04。有正高级447人,副高级598人;博士生导师370人,硕士生导师979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51.1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46.82%。年龄在35岁以下、36岁至45岁之间、46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34.40%、33.95%、31.65%。中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

  学校通过“特聘教授”招聘计划、“海外名校博士选聘计划”等高水人才引进项目,2012年内引进“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高层次人才11人、接收“985”或“211”院校毕业博士98人。设立专业外籍教师项目,聘请了32名长期外籍教师来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截止2012年12月31日底,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7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8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

  学校有较为完善的教师能力发展支持和培养体系。学校实施青年教师骨干培养计划,推动青年教师业务技能的全面提升。2012年,选派211名教职工赴国内外(其中赴国外研修45名)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培训机构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其中专任教师181人,实验技术人员23名。继续支持教师学历提升,提高专业基础知识,2012年有44人获得博士学位。 完成了对新进教工的岗前培训,并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并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德师风建设规划》,着力提高“三大修养”:师德修养、学术修养、教学修养。2012年,全校60岁以下在职教授335人,担任本科教学课程的313人,教授上课率93%。全校实际开设课程1,480门,其中教授主讲443门,占29.9%。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按照“优先保证本科教学运行,逐年提高教学投入”的原则,在年度预算中优先安排本科教学经费。2012年,我校本科“四项教学经费”支出6,793万元,占学费收入的71.51%,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3,087元,本科实验费生均247元,本科实习费生均749元。通过“985工程”等其他专项资金投入教学改革、教学实验室的经费3,225万元。

  学校重视学生的奖励与资助,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长奖学金、社会奖助学金等各类奖助学24项。2012年,学校设立了校长奖学金,新增社会奖学金4项,发放专业奖学金1,000万元,国家助学贷款495万元;发放国家及社会奖助学金3,556万元,困难补助400万元,总额达5,451万元,受惠学生达1.2万人次,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54.5%。

  (三)校舍状况

  学校占地面积2,951.2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87.9公顷,校舍建筑面积95.63万平方米,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四季风景秀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有教学行政用房47.99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7.02平方米,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5.86万平方米,生均实验室2.08平方米。2012年,新增校园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0.44万平方米,学生公寓1.54万平方米。新增教室76间,研讨式教室13间,增加座位6,400个。截至2012年年底,学校有各类教室437间,总计4.07万个座位,其中多媒体教室224间2.12万个座位,英语语音网络教室1,244个座位,制图室20间,专业画室20间,教学用计算机8,287台。

  (四)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校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73万台(件),价值7.59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34台(件),价值2.5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8万元。2012年,学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477台(件),价值1.12亿元。

  学校有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室)58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2012年,学校投入500万元用于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与补充,缓解了部分实验仪器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

  学校先后投资2.7亿元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60个。发挥学校科研推广试验示范站的实习实验基地作用,2012年接纳1,500人次本科生进站开展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

  (五)运动场所

  学校不断加强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馆建筑总面积13.54万平方米,拥有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2个、体育馆1个、风雨操场1个、游泳池3个、篮球场45个、排球场17个、足球场2个、羽毛球场36个、网球场17个、乒乓球台129个,以及多种健身健美器材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验室等。各类室内外体育场馆设施齐全,开放程度和利用率高,能充分满足本科教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各单项体育协会活动和体育竞赛的需求。2012年本科生体质健康测试一次性达标率为89.34%。

  (六)图书资源建设与利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截止2012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已达218.8万余册,纸质图书173.1万册(外文图书18.47万册);中文刊合订本累积16.29万册,外文期刊合订本累积14.23万册;另有中外文电子图书591.32册,中文全文电子期刊43.4万册,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6.9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09个,生均图书66册。馆藏文献涵盖了学校所有的学科,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水利、生物、机电、资环、信息等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NO4)。

  目前已建成了图书馆局域网,以100M带宽交换到桌面的644个信息点均能通过校园网与Internet连通,共有读者座位2,964个,其中电子阅览座位569个,全部对师生开放。图书馆周开放时间达到98小时,网上文献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年均接待读者 180万人次,年均借出量36万册次左右,纸质图书利用率78.3%;中外文数据库月均检索165万次,网站点击率130万次,数字资源下载量1,049万篇。

  (七)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已建成覆盖全校的校园网及信息化建设平台,开通拥有1,200多个AP热点的校园无线网,校园网覆盖各校区所有学生宿舍、以及教学科研办公区,较好地满足了本科教学需要。2012年,学校对主干网络进行了改造和升级,使校园网主干超过10G,出口总带宽4.2G,有数字资源70TB,各类核心设备超过百台。建成IPV6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数据流量居在陕高校前列。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建成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课程7,569 门次,开通以来总访问量1,689万人次。教务管理系统围绕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功能得到不断升级和完善,成为本科教务运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四、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

  我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一)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2012年学校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做了充分思想准备。教学工作会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围绕学校提出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深入讨论。正式出台的《实施意见》包括10个方面,共计40条改革措施以及配套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管理办法》等10个教学管理制度,全方位规划了今后五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明确了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与工作机制。

  (二)继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学校启动了新一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方案坚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确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理念,实行分类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综合性多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某一类职业生涯所需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具备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突破。创新实验学院经过4年多的实践,构建了“以现代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学科通识教育体系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专业、导师、培养路径)机制”,“学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对接机制”,“教学约定制”,“本科生双导师制”、“产学研结合的全程科研实践能力训练机制”,创建了 “2+X”人才培养模式。

  在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学校依托秦岭生态系统平台,历经8年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农科类专业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以生态系统认知为核心,将植物学、气象学、动物学和土壤学野外实践教学融入其中,构建了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应付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更广泛的开展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创造了条件。

  (三)突出内涵发展,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和优质课程建设

  1.专业内涵建设

  学校紧密依托学科发展,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在全省高校率先启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2年,设立专项资金1,200万元,对10个优势特色专业及2000年以来新增的31个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进行了全面试点改革。林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葡萄酒工程等5个专业入选“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农林经济管理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截至2012年年底,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形成了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主体,优势特色学科与关联专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中国科教评价网公布的“985工程”高校本科教育专业评价报告中,我校五星专业有10个,四星专业有15个,专业优秀率45.45%。

  2.课程建设

  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程库中有2,441门课程,学校设立优质课程专项经费,课程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遴选了175门课进行优质资源课程立项建设,旨在通过建立课程质量标准,促进课程内涵建设。二是积极拓展教学基地功能和秦岭自然文化教育内涵,新开设融合文化考察、生态体验、社会实践与文明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秦岭生态与文明》。三是实施了“大学生外语学习能力提升计划”。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开设“英语提高班”和“雅思辅导班”,共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雅思托福考试的人数有了明显的提高。四是新增校级公共选修课25门,通过购买形式引进“尔雅通识课程”34门,丰富了我校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五是继续以专项的形式资助基础课程建设,提升基础课程授课质量。2012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选题2项,11门课程入选“陕西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3.本科教材建设

  2012年,学校一方面抓好教材编写工作,组织教师积极主编、参编各类教材,主编出版教材39部,其中行业规划教材18部。一方面抓好精品教材建设,组织我校教师申报国家和行业出版社精品教材建设项目。有3部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立项,1部教材入选“农业部2012年度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教材建设研究项目”,13部教材入选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立项。第三,抓好教材的选用工作,规范选用程序,大力推广、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选用优秀教材和新出版教材比例达到84.3%。

  4.课堂教学改革

  2012年,学校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行启发式讲授、探究式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一方面控制一些课程的上课人数,如大学英语尽可能进行小班化教学,保证语言类课程中师生有足够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学校建立13间研讨室,对一些选课人数多的课程,通过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程助教制等方式深化课堂教学。

  5.教学手段改革

  学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了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启动了“千门课程上网工程”,1,500余门课程实现了基本信息上网,部分课程实现了作业、答疑、师生互动交流等教学辅助功能。另外购入60门网络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为推动课程上网,学校在硬件上建成高清录播教室4间、标清录播教室3间、录播会议室3间。

  (四)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1.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为满足教学及学生参与科研工作需求,学校建立了数学建模实验室、化学设计实验室、现代生命科学实验室等6大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了物理、化学、植物与植物生理等10个示范性综合实验室(中心)。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使学生尽早感受科学研究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促进教师把国际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全校所有科研资源、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都面向本科生开放,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项目。2012年,学校共开设实验项目3,214个,实验人时数5,062,888,有力的支撑了各专业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2012年,学校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以承担的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建设为重点,在10个本科专业继续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利用学校推广站点、推广基地以及专家大院的资源优势,让学生进入推广站、基地以及专家大院,与生产实际结合,培养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继续组织开展涉及16个专业、参与学生1,800余人,历时1个月的全校涉农专业的生物综合大实习的实践教学改革。所有本科专业学生开展工程训练实习,农科、理科、经管文法类专业实习1周,工科类专业实习2周,机械类专业实习4周。2012年入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入选“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

  2. 按照多样化要求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学校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设计发明、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科创项目等能反映自己学术水平的多种形式的成果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为保证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2012年学校在坚持教学督导跟踪检查的基础上,引入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按照25%的比例抽查检测,规定文字复制比学校规定比例将不能参加答辩,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持续提升。

  3. 实施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计划

  我校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择优资助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通过组织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其学术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012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2项,资助校重点项目175项,校一般项目165项,合计552项,参与学生2,756人,占当级学生总数的50.11%。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多项。

  4.开展学科竞赛

  学校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探索“一院一品”学科竞赛机制,引导创新教育改革。2012年联合12个学院组织开展校内学科竞赛24项,举办我校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第一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第九次高数竞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生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第三届大学生德州仪器杯模拟及模数混合电路应用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十余项。

  5. 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围绕“走进社会 体验民情 学以致用”主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探索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实施“百、千、万”实践育人工程(百名村主任助理、千名田园使者带动万名学子进万村),将实践活动与技能学分挂钩,以立项形式予以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近万名学生受益。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校试验台站,将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2012年选聘183名村主任助理,730名“田园使者”(现代农业园区大棚种植助理技术员),集中组织78支团队1,000余名大学生参加暑期实践服务团队,组织万余名学子深入农村、企业开展实践活动。

  (五)实施大学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

  2011年学校召开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会议,出台的《关于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意见》明确提出,“每年至少有300名本科生到海外访学”的国际化教育目标。要通过“2+2”、“3+1”、“3+X”等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暑期实习项目、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海外交流经历;实施高端外籍教师为本科生授课计划,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国际课程,了解各领域前沿学术动态。

  至2012年,学校已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普渡大学,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圭尔夫大学,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阿德莱德大学,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等16所国外著名大学开展本科生“2+2”、“3+1”联合培养项目。2012年,学校共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25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计225批、1,211人次,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来访人员733人次。举办各类学术、留学报告会312场次。通过瓦赫宁根大学优质课程项目,面向本科生开设全英文课程5门。共选派出国留学学生388名,派出人数达历史最高,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共录取141人,通过本科生“2+2”项目、瓦赫宁根大学优等生项目、海外夏令营等各类留学项目共派出247人。首次策划组织学生到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默多克大学进行暑期海外访学,有79名学生参加。

  (六)文化素质教育

  1.营造校园学术氛围

  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多领域素质教育报告会为载体, 提升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2012年共举办素质教育讲座102场,受益学生达10万人次。葛剑雄、蒙曼、袁岳、徐敦信、纪东、彭清一、曹保印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及李佩成、唐绍忠、张政平等科学家来校为学生做报告,有效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启发思想,提升素养。

  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化”、“系列化”、“平台化”。2012年举办了 “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 “金秋科技文化艺术节”和首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艺术节;举办了学生讲课比赛、校园戏剧比赛、金话筒主持人比赛、和谐宿舍评比、研究生学术沙龙等校园精品文化活动。陕西省歌舞剧院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共演出6场。艺术团舞蹈队参加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心中的歌儿唱给党》演出。合唱团、阮乐团分别获得陕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阮乐团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我校获教育部第三届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单位奖。

  3.活跃大学生社团

  截至2012年年底,学校共有学生社团84个,分为社会公益类、科学教育类、理论学习类、兴趣爱好类四大类,会员有万人,约占全校学生45%。涌现出武术协会、向日葵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棋类爱好者协会等众多精品社团。2012年,学校举办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节、第五届大学生西部经济论坛等富有特色的活动。以项目形式支持社团开展社会调研10项,向日葵爱心社撰写的关爱女孩社会调查报告获得全国一等奖,连续10年开展的“保护母亲河”实践活动获全国2012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七)学生学业学籍管理规范

  完善本科生学业预警机制,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学业困难和问题进行警示,加强学校、家庭、学生三方联动信息沟通,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帮扶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此项措施,学生因学业问题而退学、不能按期毕业、不能授予学位的数量明显减少。

  推进学分制改革,2012年,重点围绕考核、学分绩点、转专业、留级与退学、补考重修、毕业与学位等方面对《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新办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革教学管理,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和国际交流学习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修订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办法,发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特长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办法》,对于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和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学生,单列指标给予特殊考虑。进一步完善学生转专业管理规定,充分尊重学生专业兴趣,转专业不设定比例,2012年共有493名本科生提出转专业申请,有382名学生获批转入理想的专业,转专业成功率77.48%。

  五、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一)完善组织体系,形成管理合力

  学校始终坚持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明确规定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学院(系)党政一把手是学院(系)教学质量的第一负责人。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每月召开一次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2012年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事项17件。

  (二)完善制度体系,实现规范管理

  学校坚持处级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实习跟踪检查制度、教学副院长和教学秘书例会制度、教学管理干部联系学院制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教学运行中存在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通过开展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专项教学档案检查,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2012年,组织人员抽查了616门课程的27,516份试卷及308篇毕业论文(设计),有效促进了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修订了《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和配套指标体系,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网络系统平台,新的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考查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全年有40余万人次参加了评价,学生评教参与率达到98%以上。

  (三)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院系教学工作评价,强化过程管理

  学校坚持以课堂质量为重点,严把教学质量关。实施教师职称评审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2012年,对近107名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进行了教学水平评价。组织督导组专家对评教结果排名前后10%的教师进行听课检查,并将学生评教及专家听课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根据院系设置情况,对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对2012年本科教学工作优秀院(系)及特色显著院(系)进行表彰奖励,有力促进学院教学工作积极开展。

  (四)加强教学管理干部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2012年7月,学校组织教学管理干部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研修班围绕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本科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学习借鉴国外知名大学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经验,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水平,对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学生学习效果

  近年来,学校通过多项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2年全校有应届本科毕业生5,012名,其中4,932名学生符合毕业条件获得毕业证书,43名学生获得结业证书,37人申请延长学习年限。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对 4,808 名学生授予了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7.49%。

  (二)免试推荐研究生情况

  2012年有1,410人符合学校免试推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条件,1,670人符合免试推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条件,占当届毕业生人数的60.38%,比201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975人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其中校内录取学术型447名,专业学位219名,145名学生被部属6所师范类院校接收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校外164名,其中,122名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985工程”高校录取,35名被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录取。

  (三)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发表文章、获得专利、在国家级或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获奖的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2012年,学校组织校内学科竞赛24项,参与学生1,736人,获校级奖项380项,获奖人数626人。组织1,194名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全国奖项41项,获奖人数47人;获得省级奖项73项,获奖人数81人。“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17个项目获得省级奖励,2个项目在国赛中获奖。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5项。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申请实用专利39项,获批专利17项。发表论文63篇,其中16篇在核心期刊发表,4篇被EI收录,4篇被SCI收录。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多年来我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2012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56%。从毕业生就业地域来看,华北地区就业的为8.03%,东北地区就业的为3.83%,华东地区就业为11.99%,中南地区就业的为14.09%,西南地区就业的为6.85%,西北地区就业的为23.51%。从毕业生就业性质来看,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为9.51%,考取研究生毕业生的为33.90%,出国的为1.91%,升学出国人数较2011年均有所提高。

  (五)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每年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满意度进行了全面了解。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清晰规划,能将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学习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稳定。学校采取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有75.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方法是得当的,对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感到满意,能自觉参与学风建设,发挥自律作用,自觉利用课堂、图书馆和课余时间组织学习活动。学生评教结果显示,本年度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整体满意度在95%以上。

  (六)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校每年通过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等活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知识水平(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适应能力、协作态度、创新精神),个人素质(个人诚信、爱岗敬业、谦虚好学、进取精神)等方面,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给予我校毕业生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为人诚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责任意识。

  (七)毕业生成就

  建校近80年来,学校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人才12万名,据不完全统计,有16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有30多位校友担任过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数百位校友担任过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百余名校友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百余名校友成为国内著名企业家,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校友韩振海教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校友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获人民网十大个人微博第一名,校友陕西秦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盟昌、校友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董事长燕君芳入选“2012年度陕西经济人物”。

  七、特色发展

  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力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进一步推进具有我校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逐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

  1.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

  依托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围绕“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推广模式的建立,持续推进本科生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示范相结合,支持学生进入杨凌示范区及学校试验示范站、基地开展综合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了“专家教师指导学生,师生共同服务三农、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与农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的教学效果。2012年,学校开展本科生“田园使者”活动和暑期进基地(站)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项目设计、活动安排、专业合作、团队合作、总结汇报等活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升。

  2.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初步建成

  2012年,学校拓展火地塘林场试验基地的教学功能,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发掘秦岭自然文化教育内涵,组织策划开展了面向理工科、人文及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秦岭生态与文明》,该课程设计了秦岭起源与环境、秦岭历史与中华文明、秦岭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秦岭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秦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5个专题,实地考察秦岭山麓著名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对秦岭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俗民风等进行调研,教学活动持续1周。这种融合文化考察、生态体验、社会实践与文明教育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及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拓展学校各类科研、推广、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功能、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创造了经验。

  3.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的新进展

  2012年,学校组织了4个暑期大学生海外访学项目,即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默多克大学访学项目,共遴选79名大学生赴海外进行了为期4-6周的访学,访学内容包括深入课堂体验,听名家专题讲座、开展项目研究、到农场考察、文化考察交流等。大学生在海外访学中,体验了跨文化交流,开拓了国际视野,寻找到了新的学业发展目标与学习动力。项目的实施也为学校“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的推进积累了经验。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深入推进国家体制改革项目“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农业高效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完善创新实验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卓越人才需求。

  (二)改革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人员分类管理体系,健全岗位约束机制,引导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和自身发展潜能,持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竞争优势。

  (三)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加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革新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四)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师生国际化视野,持续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

COPYRIGHT ©20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信息管理:党委校长办公室   网络维护: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   技术支持:107STUDIO